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

民進黨建黨秘辛(醞釀階段)1985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民進黨建黨秘辛(醞釀階段)1985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黃爾璇 日記
1985.04.23(二) 商討另組新組織事

       星期天在烏來(台權會講習會),李鴻禧透露要組織類似費邊社的消息;昨天來電,說是康寧祥要請我也去參加,今天一見面,始知一切。
       原來,康真的出面請出費老及四位溝通學者出來,共商政治建設會的事,這次已是第二次了,我因為搬新家尚無電話,未聯絡到,等到19日移機完妥後,才上了軌道,對我來說,算是第一次參加。
      今天在新生南路三段張襄玉家集會,參加的有康、司馬、楊國樞、胡佛、張忠棟、李鴻禧、吳豐山、費希平、尤清。以先前擬就的政建會組織章程為藍本,進行討論。楊認為如果組成像費邊社那樣的組織,沒有什麼意義,如果要組成政黨組織雛型,又不樂觀。康有意形成學者與少數黨外人士為成份的自己私用智囊團,似無意整合全體黨外之意,費也很排斥黨外一些人,不想整合全體,認為也不可能。
       不過,一般都認為黨外本來未曾團結過,這個會不必怕人家批評不整合。另一項結論是,先選定三十五位可擔任發起人的人選,學者約十名,黨外十多名,新聞界、企業界、自由業界十多位,先挑各方面具代表性人物。學界由張忠棟先列出約十名,如劉福增、林鐘雄、林嘉誠、林玉體、張國隆、趙天儀、韋政通、傅正等人。胡、李、楊、張四位出面溝通的,俟第二階段再加入,以免失去超然性。吳豐山也主張分階段,最先低姿態和溫和些,才有可能成立。尤清認為因年底選舉關係,有的人怕被批評,所以不敢加入這個會,所以黨外公職人員不可能湊足十位。
      顯然地,組織的目標和形態尚搖擺不定,如果以組黨為目標或研討會為目標,其形態即有差異;如果僅屬研究公共政策性質,則毫無登記組織之意義。他們認為先挑選三十位發起人,將來自可不斷擴充。但我則不如此想,我說,人不像磚塊,不可能由我們挑選三十塊堆成組織即可運作;這種組織由人構成,人們各有慾望、野心、立場、處境、意理,一定有許多意見,第一階段未被邀請的,必定立即大批大鬧,那有再有第二階段之理。再者,KMT 眼看多數黨外人士未列入,恐怕也會興趣缺缺,說不一定會否定這個組織的成立。
        大家決定5月3日,再度在張忠棟家集會,商討組織事宜。
       胡先生天真的說,要把學者名單提出去,徵求KMT 的同意,如同意才擔任發起人。這種方式,那有可能順遂的。要組黨,不帶有羅曼蒂克情調和冒險性,怎有可能呢?在台灣恐怕非先採祕密形態擴大勢力不可的了。

1985.05.02 傅正教授請客(康、胡、史、黃)
      昨天6.00pm 應邀到傅中梅先生家,他自己燒了許多菜餚,請康寧祥、胡佛、史菲菲等幾個人小聚。他說前幾天曾經單獨訪康,康說要找幾位談談,所以乃決定作東。他說胡可以代表張忠棟、楊國樞、李鴻禧三人的意見。請史菲菲則代表新生代看法。我開玩笑說,我實在沒有什麼代表性,只能清談而已。---
       胡很健談,一再表明他們四人介入溝通工作的困惱,很怕兩邊不是人。他說蕭天讚等人都可以溝通,但是不能作主,每次談話都須等待一段時間才能有覆音。本來官方已準備好拆公政會招牌的沙盤作業,判斷現在黨外不團結,新生代也不可能去護衛招牌,所以預定15分鐘就可完成。當時因立即溝通,才未見下手。政府也可能因陷身於江南案的關係,不敢輕舉妄動。當天半夜,周清玉、尤清等人,都在李鴻禧家等待消息。
      胡說,張忠棟近日表示,尤清既當選公政會理事長,已無溝通的必要,學者們最好不要管事了。但胡認為,他問蕭天讚,蕭說溝通的政策尚未改變,仍可繼續,將來談話可請人記錄,以便有所依據。----。

1985.05.08(三) 第三次商討民主政治促進會
       依約下午2:00到張忠棟家,到會的有胡、楊、康、吳豐山、費希平、尤清、韋政通。李鴻禧在電話中告訴我要改考卷,似對溝通工作很冷淡的樣子,所以沒有參加。
       大家先把話題集中在新組織會不會導致舊公政會加速解體的問體,沒有人敢說不會。新組織一旦成立,KMT 可能立即拆公政會招牌,也可能暫時不拆,讓黨外新舊組織衝突分裂起來。
       我說,將來新組織成立後,可能產生的情況,歸納起來可能有三、四種之多;KMT 可隨意打牌,表現它的招數,黨外是否會受挫折和混亂,端看自身是否有心裡準備,如果心裡有數,大家相互諒解,則不怕KMT 出招。所以最好還是先大家溝通好,事先講好,可避免誤會。我主張,由我們初步決定章程,提出結論意見,然後分送公政會、編聯會研討。
      他們都不贊成這種意見,認為必定夜長夢多,無善果。這可能是他們對公政會一些人和編聯會的新生代都不敢期望的原因。我總是較無偏見的要求先徵求一些人的意見,以免引起將來的分裂。但是,大家很懶惰,怕麻煩。尤清說,上次我主張由各山頭推派代表參加新組織,可避免將來攻擊新組織,他說乍聽之下,覺得有道理,但以後想起來,根本不可能。他好像連試一試的勇氣都沒有了。
       吳,楊提早離開,大家對章程表示一些修正意見,名稱希望改為「民主政治促進會」,請胡佛以此章程徵求蕭天讚的意見再說。預定本月28日下午再談,屆時邀集30多位可能的發起人共商,如有可能,則立即簽署。
       他們還是都主張半封閉的選擇會員制,認為如此才有可能組成,於是我不願再表示擴大參與的意見。與會人員都主張有繼續溝通的必要。
      在張忠棟要求大家先決定要不要再溝通時,想採表決的方式。我嫌這種方式太簡單化,應以簡單話語表明。結果,吳豐山說,他贊成再進行,但是將來這個會如果又成為山頭,他不願參加。張忠棟也有但書,他說,他希望發起時溝通者四個人中至少有一位參加。
      尤清希望下一次商討,放在本月24日公政會之後,俾有時間先與公職人員說明並徵求意見。
  ---會後,老康找我到附近咖啡廳-(難得糊塗)閒談。尤清也跟著來聊了一會兒即先離開。我特地表明,剛才商談的民主政治促進會那種組織,不是我真正期望的模式。康說,剛才張忠棟把溝通的人拉住參加發起人陣容,很有意思。他問我北美教授會邀請我和鄭、劉二位教授訪問北美的行程,---。

沒有留言: